找到相关内容133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论观音形相之递变

    饰物(注十六)一尊尊浓妆艳抹的菩萨粉墨登场,论体态则妇人阿娜多姿的身材亦不过如是尔尔,唐代的黄金时期,在观音菩萨的艳丽造型上划上了等号,然而仅管菩萨的华丽外型为佛家净修所忌讳,不过以其富丽堂皇之相宣扬...

    林福春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33862198.html
  • 莲宗诸祖生平与思想(1)

    ,分刻昼夜作为行道的节制。由于修行的理论与方法正确,莲社123人,均有往生净土的瑞相,甚至有的还在现身中见佛,如刘遗民等。   据《远公别传》记载:远公在庐山的净修,非常精勤勇猛,曾于念佛三昧中,...

    不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091062466.html
  • 《祖堂集》文献与点校

    :“秀才如前对,石头便点头曰:‘著槽厂去。’乃执炊役,经一二载余。”句中的“炊”也应用原文的“爨”字。  (12)“净修禅师赞曰:‘德山朗州,刚骨无俦。尚祛祖佛,岂立证修?释天呆日,苦海慈舟。谁攀真迹...

    张美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043963274.html
  • 佛法真义

    成熟众生,愿诸世界皆能示现,愿能净修一切佛土,愿诸菩萨同趣大乘,愿所修行皆不虚弃,愿当速证无上菩提。欲令所修果广大故,修一一行皆发此愿。如上所说,一切愿行,四十心中,通所修法位。复次:别修者:初发心位...

    王恩洋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1374464394.html
  • 大方广佛华严经人法界品四十二字观门义证

    波罗蜜门,名净修因地现前智藏。  (唐实叉难陀译]唱佉字时,入般若波罗蜜门,名修因地智慧藏。  [唐般若译]唱佉(上声)字时,能甚深入般若波罗蜜门,名因地现前智慧藏。  讫洒字门章第二十七  讫洒(二...,护常善道,行十善道,求一切智,思惟十不善道皆是众苦大聚因缘,即离十不善道,安住善道,亦令他人住于善道,随顺持戒力,善能广生大恋悲心,净修功德,转复明净作转轮王,能除一切众生破戒之垢,是名“入观察一切...

    周叔迦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053865298.html
  • 唐五代禅宗与弥勒信仰——以马祖一系为考察中心

    千岁,慈  氏佛出世,不令其朽坏。”……  阿难白大王日:“摩诃迦叶以定持身,待于弥勒下生,捧付僧伽  梨竟,方入涅槊。如今切不可焚也!”……迦叶传末,有净修禅师赞曰:  伟哉迦叶,密传佛心。身衣一纳,...

    张 勇(张子开)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54565935.html
  • 永明延寿大师《禅净四料简》解析

      无禅有净土,万修万人去,但得见弥陀,何愁不开悟。   这四料简非常非常精辟。详细说完全可以写一大本书。这里只略说有关净修的两点。   2   无禅有净土,万修万人去,但得见弥陀,何愁不开悟。   ...

    和尚坡主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000267359.html
  • 《劝发菩提心集》讲记(七)

    又辗转至无量百千之人。此以六通之“漏尽通”为其自性。  在六通之中,只有“神境通”、“他心通”、“漏尽通”是三种示现的自性,最为殊胜。  7.净佛国土愿  愿于当来,普能净修一切佛土,名第七愿。  若...

    慧沼大师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3570468460.html
  • 净元法师著:痴心梦语第四辑(2)

    不稳,正要跌倒的时候,忽闻一股声音自内心中爆响:“我是一个凡夫!”接著人就蹲下来了。从此以后,师父的心胸变得更开朗,包容力也愈来愈大,于出关后,许多措施全都修改了,譬如圆觉寺原拟做净修中心,除了教团的...

    净元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42670230.html
  • 戒律与禅定

    净修其心,仅在中夜养息。此外,在日常生活起居、行动亦都能正确地知道自己的一举一动是否适宜,这便是「正知而住」之修行。  因此,我们可以说「正念」与「正知」是使戒律清净之关键。除此之外,依瑜伽行派的...

    惠敏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9385273962.html